摘 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五篇大文章”,对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分析了数智赋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对数智赋能培育金融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论述,提出数智赋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路,通过聚数刻画、寓数于服、用数增效、因智而创、向智趋行、赋智强能,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并分析了数智赋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场景,为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新质生产力、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智慧服务
来源 |《金融科技时代》2024年第7期
作者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李小庆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数智赋能、数实融合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主要趋势和特征,通过擘画“数字蓝图”,加强数字技术深度应用,积极主动培育金融新质生产力,构建金融新业态,打造服务新模式,使金融服务拓展更多触点、更具智慧、更加普惠,推进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做好金融服务数实融合的“必答题”,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贡献“金融力量”。
(一)数智赋能培育金融新质生产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迅捷发展、交叉融合和深度应用,推动数字产业纵深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客户具有敏感、繁忙等特征,金融机构应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加强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发展先进金融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金融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指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创新应用和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双轮”驱动作用,通过数智赋能深入感知、洞察客户需求,加速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塑造新的金融业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强化金融服务供给,实现金融服务的数据化、智慧化和生态化,推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通过数智融合创新驱动,目标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体现出来发展质量更高、资源配置更优、服务质效更好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创新应用,大力发展金融新质生产力,加强数智赋能、数实融合,促使各类信息的可获得性、可传递性、可触达性显著增强,推动金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金融业态创新升级,实现金融服务从单点触及向多点触达、从单向服务向多向服务转化,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二)数智赋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强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塑造智慧服务能力,打造开放共享的金融生态,培育金融新质生产力,提升数字营销、数字服务、数字运营、数字创新、数字风控等6个方面的能力,打造金融业务蓬勃发展新增长极,塑造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一)聚数刻画,提升数字营销能力
充分发挥数据在客户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识别、连接和洞察作用,赋能全面高效精准的数字营销,通过整合各渠道、各条线的客户数据,构建统一客户营销体系,支持联动营销、分层营销,提升营销触达能力。通过充分收集客户各类数据,建立客户标签体系,对客户进行分群分类和精细刻画,形成客户全息画像,全方位洞察客户特征、行为和需求。在客户获取阶段,充分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建立客户营销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制定分类分层的营销策略,打造专属银行卡、专属存款、专属理财、专属保险等一系列营销产品,支持将客户需求和金融产品最大化的匹配,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直播平台等拓展触客渠道,实现多渠道、多场景无感化获客,全面拓展客群。在客户挽留阶段,基于机器学习、回归分析制定客户挽留模型,依据模型评价客户的活跃程度,及时对客户采取不同的挽留策略,并对挽留成效进行深入分析,不断优化挽留模型,持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二)寓数于服,提升数字服务能力
聚焦客户全流程体验,统筹线上线下等渠道,梳理产品、渠道和客户交互关系,绘制以客户为中心、以提升客户全流程体验为价值导向的全景视图,建立全旅程的客户服务体系。根据大数据分析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预测,及时感知、洞察和满足客户需求,根据需求主动向客户推送相关金融产品。通过数据的连接和驱动,贯通线上线下渠道,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一点接入、多点响应、全网支持的服务格局,实现主动式、智慧化服务。从客户视角收集不同渠道金融服务过程的痛点、难点和阻点,深入分析原因,分类施策进行整治和优化,开展端到端的旅程优化,打造流畅丝滑的客户体验。建立客户体验监测指标体系,在客户全旅程服务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数据埋点,对客户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认可度等方面进行监测和分析,综合分析客户的感受和行为,形成“首体验—改进优化—再体验”良好提升机制。
(三)用数增效,提升数字运营能力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融合创新,推动服务流程智能化、自动化和自助化,支持场景化获客、集约化运营。注重从企业级视角对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加强统一数据架构管控,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一致交互,优化操作流程,提升服务体验。充分运用机器学习、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手段,将重复性、繁琐化的操作进行自动化、简洁化,通过数据“多跑路”、系统“多处理”、客户“少操作”,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供更多非触式、线上化服务,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将大数据、生物识别、智能模型等相互融合,充分利用智能语音合成、人脸边缘检测、光线活体等技术,打造场景化获客、智能化评估和审批、自动化放贷等金融新模式和“分秒级申请、分秒级审批”的快贷产品,快速满足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客户的融资需求,拓展个体商户等客群,弥合数字金融服务鸿沟。
(四)因智而创,提升数字创新能力
充分将生产生活等场景聚合,加快金融服务的渗透和融入,实现快速的融合对接,打造“金融+”服务能力。根据客户需求、场景特点,充分利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技术,按照额度、期限、价格等维度将服务抽象为基础组件,并基于金融业务中台进行快速定制和组装,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充分契合客户需要,实现“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务。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客户交易、出行、消费、就医、教育、娱乐等各类场景当中,结合场景开展结算、支付、融资、投资、理财等服务,打造综合化、一体化和一站式的场景金融服务,推动各类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紧密结合、融为一体。通过场景化的金融服务拓展金融服务渠道,推进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提高客户的黏性和活跃度,建立广阔的外部生态。
(五)向智趋行,提升数字管理能力
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打造可视化管理驾驶舱,深入开展经营业务价值分析和管理,建立不同产品的动因推动和分成模式,沿着动因路径进行业绩分解和收入分成,实现业绩分配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强化业务价值管理。建立灵活、敏捷的金融机构集团财务资源分成模式,以管会总账为主体,建立价值传导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机构层次、部门之间的成本收益分析,为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提供财务归因分析方法和路径。充分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沿伸财务分析触角,全流程根据经营收益和价值体现配置财务资源,平衡好成本、资源和收益的匹配关系,更好地服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提升数字经营管理能力。
(六)赋智强能,提升数字风控能力
金融行业深入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通过创新引领、数智赋能,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大力发展金融新质生产力,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一)全力发展科技金融
加强全程数字技术赋能,设置专营渠道、专属产品、专享服务,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于大中型科技企业,建立数字化直通渠道,形成数据互通、信息连通,制定定制化的融资方案,打造专属金融产品,开辟绿色审贷通道,在信贷规模、投贷联动、产品定价、资金持续供给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加大对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服务,融合商品流、物流和资金流,将数据作为“珍珠链”畅通全链,推进数字金融和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链上授信额度穿透,将大型科技企业的信用转化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信用,支持全链信用传递、共享和增信,打造数字供应链贷、经营快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更好地发挥金融资金融通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全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协同发挥作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推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信贷资金协同发力,加大股权投融资力度,通过“并购+股权+债转股”等多种方式,满足各类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
(二)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厚植绿色经营发展底色和业务特色,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充分践行“两山”理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卫星遥感等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建立绿色企业认定标准,开展投贷联动,支持主动“治绿”,支持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等污染防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综合治理和修复;积极“增绿”,深入支持植树造林、国土绿化、森林及湿地的保护与恢复;聚焦“护绿”,深入支持重要生态保护区、生态脆弱河流等区域的涵养和保护。基于对能耗、排放和ESG等相关数据的广泛收集,积极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拓,研发碳排放配额履约、交易、增值等创新金融产品,推动碳交易和碳做市,丰富碳金融产品体系,打造碳排放配额、碳远期等交易类工具以及碳债券、碳资产质抵质押等融资类工具。围绕碳排放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进行创新,积极探索以抵质押贷款、碳资产回购等为主的融资投资业务,加快落地碳金融本外币的理财产品,推动碳金融蓬勃发展,助力我国碳达峰综合目标的实现。
(三)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通过构建新业务、创新新模式,破解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均衡等难题,拓展金融服务渠道,优化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支持社会薄弱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加强对小微企业、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人群的金融服务,弥合数字鸿沟。充分利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客群的需求和特点,洞察客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偏好,根据不同的时间、地域、场景进行精细分析,从而设计具有可得性、高覆盖率、易用性的普惠金融产品。基于票据、订单、仓单和应收货款等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持续向小微企业提供智慧化、场景化和生态化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支持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根据创业、助学等群体的需要,通过对信用数据的收集和智能评估,一体设计开发信贷、理财、保险、基金、信托等产品,加强对创业群体、学生人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群体、农户的融资支持,开展首贷、信用贷和续贷,通过数智赋能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
(四)着力发展养老金融
积极践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通过数字技术加大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体系化规划养老和长期投资的产品,通过大数据深入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养老金融需求,开展养老规划咨询服务,制定专属的服务方案。借助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打造按需定制的投资金融产品组合,构建养老目标基金,推出适合长期投入的养老保险产品,完善养老相关的资产管理服务。金融监管部门积极主动制定适老化数字金融服务标准,通过数字技术面向老年人提供无障碍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完善养老金融市场体系,坚持以数字思维体系设计养老领域的储蓄、理财、保险、信托产品,促进养老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大力支持发展银发经济,不断深化和拓展养老金融市场,做好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的引擎和源泉。
(五)加速发展数字金融
在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主导下,金融机构加快推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打造金融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智赋能支持数字化运营、服务和数智化风控,建立共享、智慧和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端到端的金融服务水平,开创金融服务和生产、生活紧密融合的新格局。建立客户体验指标监测体系,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对客户的交互过程和服务质效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数据共享弥合信息差,全面提升客户全旅程的体验和整体满意度。加强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产业链的主导建设,将账户作为信息连接通道,推进数据连通、资金流通、物流畅通,实现数字金融和供应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服务贯通,全面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金融服务质效,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