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的具体内涵
数字金融是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各类支付形态。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数字金融更偏金融服务业生产力的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在金融行业的具体表现,也是搭好另外四篇大文章的重要帮手。
数字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是有交叉的,互联网金融更多是金融服务的在线化、互联网化,是整个金融(科技)发展的在线化阶段;数字金融内容更丰富,形态更先进。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的区别更为明显,科技金融更多是服务,即用金融来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产业,其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主要是因为金融要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期的要求,科技金融就是金融重点服务科技创新和科创型企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所以它和数字金融也是有交叉的,但内容表现形式不一样。
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涵盖方方面面
数字金融应用场景很多,比如养老金融需要数字金融的一些方式方法和能力来支持,适老性的金融表现形态也需要数字手段的支持来完成。普惠金融更是如此,如对小微企业、对偏远地区、对一些中老年弱势群体等的基本金融服务,都需要数字金融的支持。
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为金融创新构筑广阔舞台,数字技术快速演进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注入活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所以,数字金融应用场景涵盖方方面面,可以构建多种“数字金融+非金融”服务场景。如供应链金融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供应链管理)与金融服务交叉的一个体现,而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显然需要用数字金融技术来支撑才能很好完成。
银行数字化转型与机制、文化有更强关联
数字化转型或是中国金融业、中国银行业最大的发展机会之一,也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数字化转型为一些中小银行以及新型银行提供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都是新型银行的优秀代表,也是数字金融先行者和领跑者,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数字化转型与银行规模之间没有特别关系,而与机制、文化有更强关联。一些金融机构转型做得比较好,与当地创新创业文化、创新机制和氛围有很大关系。中国银行业在转型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借鉴深圳、杭州的实践经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数字普惠金融未来的趋势或是“农村包围城市”
与其他任何一种技术革新一样,数字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和不对称的。老年人口、农村人口等人群数字技能较弱,由于他们的现实需求在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中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因此在这些地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数字金融是一场燎原之火,在数字弱势群体基本金融需求没能得到满足时,拿出一个创新性解决方案,点燃了普惠金融的希望,也点燃了互联网金融的火爆。
在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潜力更大;而在发达国家,像英国、美国的传统金融机构相对覆盖面比较广,相对竞争力较大。因此,普惠金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更广泛、更具潜力的发展机遇。
数字普惠金融未来的趋势或许是“农村包围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就是一个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他们需求很广泛,但不一定有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那些人口众多、金融欠发达的国家(如印度、印尼、尼日利亚等)往往最适合模仿中国的数字金融模式。中美数字金融发展的两条道路,相当于一条道路(美国)是城市道路,而另外一条道路(中国)是农村道路,未来的趋势或许是“农村包围城市”。
数字金融监管需要在理念、技术手段上“两手抓”
在数字金融时代,监管手段、监管理念、监管方法与传统金融形态监管完全不一样,对数字金融使用风险的把控、表现形式也不一样,监管在理念上、技术手段上需同步跟进。从目前监管体系来看,中央层面到各省层面都放在中央金融工委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中,金融活动监管分工明确。监管不是要让金融机构、金融活动变成一潭死水,而是为了求得安全发展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正发生一场深刻革命,目前来看,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率先提出的“监管沙盒”理念比较得到市场认可,即监管沙盒作为一个受监督的安全测试区,通过设立限制性条件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允许企业在真实市场环境中,以真实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为对象测试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有助于减少创新理念进入市场的时间与潜在成本,并降低监管不确定性。
此外,监管的技术性手段——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为合规科技、监管科技所应用。例如,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致力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科技前沿创新理论研究,以金融科技、监管科技为主题,搭建一个监管者与创新者沟通对话的平台,实现金融、监管、科技之间“多赢”格局,发挥协同效应,推动科技赋能金融与监管。
作者: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成都市科学技术顾问团顾问
来源: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
图片来源:网络
供稿部门:期刊编辑组